目前分類:Dreams About Tennis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是來自一個Nasdaq-100公開賽半決賽當場球童的自述,證明了Sharapova並不是一個只爲自己的勝利而鐵石心腸的人:
 
I carried Golovin’s racket bag to the locker room, leading the way for her and Sharapova off of the court. With ESPN2 cameras capturing our exit, commentators Cliff Drysdale and Mary Joe Fernandez criticized Sharapova for not checking on Golovin’s condition.
 
But no cameras were rolling in the hallway when I saw Sharapova grab hold of Golovin’s left arm and guide her to the locker room. Showing no hard feelings, Golovin laughed through her tears and said, “Thanks Maria.”
 
譯文: (Golovin退出比賽後)我拿著她的球包去更衣室,爲她帶路.Sharapova也從球場上下來了.ESPN 2頻道的攝像機拍下來了這一退場的過程,網球評論員Cliff DrysdaleMary Joe Fernandez都批評Sharapova沒有對Golovin的受傷情況進行任何的關心.
 
但是,在走廊上我看到了鏡頭沒有拍下來的一幕:Sharapova扶住Golovin的左臂,並引著她進入更衣室.Golovin表現出沒有痛苦症狀的表情,噙住眼淚笑著說:"謝謝妳,瑪利亞."
 
也許這才真正表現出了Sharapova是個真正分得開比賽和場外的優秀球員.之前我看過不少的評論都將矛頭對准她的個人素質和職業道德問題.Sharapova的確在比賽中沒有嚮對方詢問爲何腳步因爲受傷有些發沈,並在對方倒地後仍在自己的場邊繼續做小跳躍保持身體熱量,甚至在Golovin宣布退賽後都沒有主動走上去詢問傷勢,而是自己收拾好球包,走出賽場.那一刻,以往觀衆的寵兒Sharapova真的失去了全世界的支持,而因傷退出的Golovin則在觀衆的歡呼和起立鼓掌聲中走進球員通道.加上Sharapova在之前不合時宜的去了兩次衛生間,一切的一切,都使她成爲了部分媒體和觀衆的討伐對象.
 
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在賽場上,職業球員的目標就是勝利,而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比賽中.而不應被一些對手或觀衆等非比賽因素所影響到自己的心理狀態.他們所要做到的就是將球網對面的那個人擊敗.而在賽場下,作爲朋友,Sharapova則可以無保留地表達出自己對Golovin的關心.當一個優柔寡斷或容易被非比賽因素分心的人,盡管他可能擁有頂尖的技術,但絕對不會成爲一個擁有輝煌成績的球員.將全副身心投身于比賽,這也許才是真正的優秀職業球員應當具有的素質.我想Golovin也應該明白這點,所以在賽後的采訪中,我們聽不到一句她對于Sharapova的責怪或埋怨.而當她們再次攜手出現在Miami Lakers的主場觀看籃球比賽時,我相信兩個懂得真正職業比賽意義的18歲女孩的友誼已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因爲她們都明白:賽場上和賽場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一個世界不會同情弱者,另一個世界則是充滿至臻的感性.她們分得開這兩個世界,所以她們有理由獲得成功.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y Pierce,這個年過而立的網壇宿將。她一度也成爲過媒體和廣告界的寵兒:她曾經也是運動廠商發布最新款球衣的模特,她曾經也因爲美貌而招來廣告商的青睐,她曾經跟NBA全明星球員Roberto Alomar訂婚,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化也占據過體育娛樂版的大幅版面。她用過來人的身份通過記者嚮Maria Sharapova告誡到:“現在的妳正處在尋找名利跟運動的平衡點的掙紮期。”
 
Anna Kournikova)曾經耗費了巨大的精力,並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去繼續她的網球事業。但也許這時其它的興趣開始萌發,這迫使妳必須成爲一個女超人,去督促妳必須在兩方面都做到最好,那會花掉妳所有的時間。”
 
Pierce繼續拿Anna Kournikova退出職業網壇的原因來做事例證明自己的擔心並非憑空揣測。
 
Maria Sharapova有一點跟當年的Anna Kournikova不同:她的網球事業要比後者成功許多,並且還具有無法預測的上升空間。另外,她幾乎沒有與绯聞相關的親密照片被媒體抓拍到過,有的也只是一些熱愛制造新聞的媒體的捕風捉影。但是,她的非網球場生活仍然對她年輕的身體施予重壓,她2005年一整年賺到2200萬美元,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來自網球場外。這就意味著成千上萬張報章雜志照片,贊助商發布會和店鋪開幕儀式……。值得慶幸的是她至今把這些商業事務經營得有條不紊。但要一直保持,這也並非易事。
 
Maria Sharapova的同胞Elena Dementieva對她的賽場內外兼顧的生活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贊許:“我認爲她處理得非常好,但同時也帶著極大的壓力。去完成這些賽場外的事務永遠不可能容易,但每當她站在網球場上,看起來仍然熱愛這種賽場上的戰鬥。”
 
兩屆大滿貫得主Pierce清楚的明白這點,要想達到一個人的運動高峰的話必須投入全副的精力。這也恰恰是她解釋自己爲何能在年過三十仍能進入大滿貫賽事決賽的原因之一。
 
“我現在沒有太多時間去做其他事情,”Pierce說到“當然在妳休息或休假的時候,會擁有休閑的時光。但是如果妳用其他事務來填充它們,那又會變得難以度過。但是如果妳能找到方式去平衡它們,那就不成問題。但是對于我自己來說,網球必須在最優先的位置。”
 
了解Maria Sharapova的人們肯定知道,沒有什麽比重返世界第一位置和獲取比賽勝利更能吸引她注意力的事情。但是現實是現在有太多的其它事務在“網球”這個第一要務的後面排成隊列,等待著網壇美少女去解決:她的市場策劃隊伍會跟她開會討論下一步的工作,會占據她一天的一部分;她的主要贊助商摩托羅拉、佳能和耐克會不時地需要她配合拍攝最新的電視及平面廣告,這可不僅僅是簡單的照片拍攝;她被各種美國名流的時尚派對所邀請,她不得不頻繁在公共場合露面。
 
所以當她在思考自己的一組訓練數據的同時又面對著來自意大利《Vogue》雜志攝影人員的廣角鏡頭,擺出各種專業的拍攝姿勢。而並沒有設法在球場上改進她薄弱的網前截擊。
 
但是這個18歲的女孩說:“我懂得適可而止。”
 
“妳的心中必須衡量,妳必須意識到什麽才是妳的重心,妳在一件事上花費多少的時間才合適。我享受做不同的事,但我也不喜歡日複一日的在公共場合露面。因爲隨著一天天的過去,我會對此感到厭倦,並希望重返網球場上打球。我喜歡跟我的球迷見面、嘗試新的點子、與贊助商合作。我並不介意在家裏設計一款新的錢包,因爲我熱愛時尚。我投身于許多事物中,因爲我熱愛它們。一旦我熱愛它們,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一旦我對某一項事物失去興趣,我就會停止它。”
 
做一個沒有任何惡意的比較:如果Maria Sharapova希望達到Serena Willams的高度,她需要提高她技術中欠缺的很多方面。比如打法需要更多元化、提高移動能力和令她自己也難堪的網前技術。也許她永遠不會擊出Serena Williams那樣驚人的回球——在Serena的巅峰期,這個七度大滿貫得主的擊球刁鑽得幾乎無人能夠判斷到准確落點。但是Sharapova有自己的優勢所在,更好的身高條件和相持能力。而且如果她能夠提高自己的網前技術,並且掌握一些防守的要領。她會成爲她每個對手的重大威脅。
 
但是仍有一個兩者之間主要的區別:Serena並沒有成爲一個性感符號,直到她在大滿貫賽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戰績,她才站到了公衆媒體的面前。而Maria自從在04年溫網那一聲昭告世界的仰天長嘯,就開始成爲了媒體和商家的寵兒。
 
“當我跟我現在的經紀人會面時,我告訴他我的第一要務是網球。其它所有的事情都排在網球之後。當時我們確定好了所有的簽約事宜。但當我奪得溫網的冠軍時,一切都來得太快了。這是一個驚喜,我猜想我們之中的每個人都變得興奮起來。”Sharapova回憶自己成名之初的情景。
 
但現在在賽場與商業天平兩端遊走的Sharapova,一直受到肩傷的困擾。如果她不根治掉這惱人的肩部傷勢,她繼續嚮世界第一奮進的步伐也許就會受阻。因爲除了她不凡的發球和正手強力攻擊,她幾乎沒有任何其它可致對手于死地的有力武器。
 
在談到自己的傷勢時,Sharapova透露出一絲無奈:
“那很正常,我們已經不停地抱怨這十一個半月的漫長賽季。所以妳說自己筋疲力盡是很正常的。今年我一直在做一位‘受傷的瑪利亞’,這的確令人苦惱。但我一直也在告訴自己:沒有一位球員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會免于傷病。我一直十分努力,我把所有消極的因子都從身體裏甩掉了,我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
 
Pierce也對Sharapova的受傷現狀表示了自己的擔憂:“Maria現在還十分年輕,但已經帶著長期的傷勢。她的擊球十分精彩和有力,但是她的技術動作仍不是最好的,而且還會導致受傷。”
 
Sharapova表示自己會逐漸改進各種技術,使自己變得全面。但她現在的時間安排表似乎並不允許她做到轉變技術動作這樣的大刀闊斧的改變。她說自己只想做Maria Sharapova,不想成爲第二個Gabriela Sabatini——擁有非凡的網球天賦但不可避免地成爲了“一滿貫奇迹”中的一員,最終在網球場與商業場雙雙失意。但要不走上Sabatin的老路卻是一件難上加難的艱巨工作。
 
也許真的是想把自己的網球技術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去年美網之前,她的團隊中多了一個人的名字:Lansdorp。這個曾經指導過桑普拉斯、奧斯汀和達文波特等多位名將的傳奇教練。盡管這位大牌教練在訓練中跟Sharapova那位桀骜不馴的父親Yuri産生了許多意見上的分歧和摩擦。但是相信他們所有的爭執都是爲了Sharapova技術上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我一直都想成爲頂尖的球員,那一直是我的夢想。但是當我成爲一個名人,而且做的事與網球一點無關時,我會說這是我正在進行的事業的一部分,並且我願意去接受它。如果我不想做一個網球運動員,我不會接受這些與網球無關的事情,也不會成爲一個名人。這些都是網球帶來的附屬品。”
 
Maria Sharapova會做到她所說的一切嗎?至少我希望如此。但又不免有些擔心,因爲這些Anna Kournikova沒有做到,她因爲過大的壓力而退出網壇。Gabriela Sabatini好像領悟到了一些關于它的門道,但終究沒有成功。Serena Williams曾經做到過,但並不長久。
 
現在,Maria Sharapova嚮全世界證明一個女子網球選手能夠在成爲全球性感符號的同時在網球場上大放異彩的時間到了。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 Maria Sharapova

那天你跪倒在溫布頓碧綠的草地上,向著天空和世界宣布你的來臨。

那一刻的你傲然怒放如一株絢爛的向日葵。從此你雪白的網球裙上開始沾染皇者的光輝。

時光荏苒,大半年後的墨爾本。在一襲金色球裙的映襯下你依然如此耀眼,你一聲聲響徹

雲霄的呐喊聲依然攝人心魄。在2004年整賽季的風雨洗練後,你的花枝顯得愈發強壯和飽滿。只等待時機成

熟時在墨爾本公園的再次盛放。

羅德拉沃爾球場。半決賽的球網對面,又是那個陌生而熟悉的對手。毋庸置疑,觀衆們都熱衷于這種刺激的

強手對決。

你似乎在比賽初始就掌握了場上節奏。三個ACE球後,比分跳轉到6比2。第一盤有些出乎意料的輕松。

第二盤,對手似乎還沒有擺脫緊張的情緒,失誤頻頻。比賽順理成章的來到你的發球制勝局。

這時全場觀衆開始有節奏的鼓掌。也許你的心弦也在隨著鼓掌聲起伏,開始不自覺的緊張。也許對手突然的

放手一搏使得你有些不知所措。對手的破發點,你不可思議地發出了雙誤。全場觀衆一片嘩然。接下來的再

一次被破發讓你把所有賭注壓到了決勝盤。

現在真正的比賽才剛剛開始。

對那之後的記憶開始模糊性的缺失。

只記得那時比分是:5比4。你的又一次發球制勝局。一個賽點……沒有把握住……又一個賽點……沒有把握

住……再一個賽點……還是讓它從手心溜走了。

對手順利破發。

在這時,你停止了招牌式的尖叫。這似乎預示著什麽。

…………………………。

最後,隨著對手的一記反手大力擊球應聲落地,這場如馬拉松般的比賽終于結束了。

比分定格在6比8。

你看起來疲倦至極,畢竟這不是一個十七歲女孩應該承受的艱苦戰役。它承載著一個未完

的夢想和勝利之門對她無情的嘲弄。

你就這樣告別了去年的羅德拉沃爾。

你的花蕊在這次失敗後似乎有些破損,但仍美麗。正是這種挫折會使人得到心靈上的滋

長。年輕本來就是一個未完成時,如果祈望延長自己的花期,路途中的挫折是最佳的養料。

帶著夢想,帶著傷痛,迎著2006年墨爾本的仲夏陽光,蓄發再一次完美的璀璨盛開。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tina Hingis又贏了。6-3,6-2。是一個明顯劃分開同一實力檔次的比分。

她還能走多遠?只有她自己知道。

黃金海岸的賽事組委會馬不停蹄地換下了官方網站久未更換的Maria Sharapova的照片,換上了連續獲勝的Martina。

ATP和WTA甚至退役的網球好手們都紛紛對Martina的強勢複出給予自己的評價或祝福。

各大體育新聞網、電視台都重複播出著Martina三年後久違的擊球動作。

甚至有體育媒體請來網球專家來分析討論Martina複出後的未來走向。

這一效應,不是每位職業選手的複出都能造成的。

皆因爲她是Martina Hingis。

她帶著她未完的網球夢想回來了。去爭取從未染指的Roland Garros冠軍獎杯。

連續第二場在黃金海岸的勝利後,她評價自己到:

“當戰至第三個賽點時,我想感謝上帝:它終于結束了。那種預期的感覺正在回來,我在比賽中的打每一局

球時,我都在抖落我身上塵封的鏽迹斑斑。”

Martina用言語表達出她當下良好的競技狀態,以及逐漸回勇的心理。她已不像第一場比賽初懷揣著忐忑和

緊張,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自信和微笑。因爲她知道:我還沒被這些年輕的女孩們落下。

不到兩個星期,她複出後的的第一個大考:澳網即將拉開序幕。

我們靜候著Martina新賽季的第一份成績單。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t One

    夜幕漸漸籠罩了紐約法拉盛國家網球中心的上空。

    這裏是第11號球場,外場本來已不多的觀衆此時此刻更是所剩無幾,襯得球場上熱身選手的擊球聲更加曠遠。

    US OPEN資格賽第一輪,這天第11號球場安排的最後一場比賽,由中國選手袁夢對陣羅馬尼亞選手、同時也是資格賽30號種子Edina Gallovits。雙方排名相差將近80位,賽前場邊一個貌似教練的老人就預測道:“這對Edina來說,會是一場輕松的比賽(It will be a easy job for Edina)”

    比賽正式開始,場上形勢開始往那位老人預言的方向發展:袁夢被對手首先破發,很快以3-6先失一盤。第二盤剛剛開始,19歲的中國小姑娘似乎並不甘心讓那個老人的預言成真,在場上奔跑得更加邁力,回球愈加的刁鑽。在袁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之下,對手開始招架不住了,比賽進行到第二盤盤末袁夢5-1領先時,對手也似乎有意開始消極應戰,把賭注壓在最後的決勝盤中。當袁夢輕松的以6-1拿下第二盤時,所有觀衆都意識到:真正的比賽才剛剛開始。

    決勝盤對手適應了袁夢的擊球線路,第二盤運用成功的調動戰術似乎也不起效了。袁夢一直十分被動。當對手漸漸看到勝利的曙光時,袁夢的韌勁依然沒有喪失,盡管所有人都看出她體力不支了,但步伐仍舊沒有一絲的懈怠,目光仍舊尖銳如老鷹,直盯著對方的每一個來球。靠著不懈努力,袁夢將比分追到了4-5。

    第三盤第十局,袁夢在追趕一個大角度回球時,突然頓了一下,倒在了球場上。
她崴到腳踝了!與今年Rabat李娜的受傷情景同出一轍,不過她並沒有掉下一滴眼淚,而是靜靜地坐在球場中央等待醫生的到來。大概是常年的孤軍在外作戰練就了她堅韌的意志品質,經曆的艱難困苦使她看起來遠比她實際年齡成熟。

    當全場都在等待袁夢退賽的消息被主裁宣布出來的時候,袁夢——這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戰士,向裁判示意她可以繼續比賽。要知道,這才剛剛距離她腳踝扭傷幾分鍾,而且醫生也僅僅是對她的腳踝進行了敷藥和包裹這一簡單的處理。

    全場僅有的不超過100名觀衆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觀衆裏傳出一個聲音:“這些中國姑娘都很頑強!(It's a tough bunch, these Chinese girls.)”

    袁夢US OPEN處女秀最後沒有懸念的以失敗告終了,我可以想象這個19歲的小姑娘是怎樣強忍著疼痛,只爲爭取那一線勝利的希望。

    她的精神至少感動了在場所有的觀衆,讓他們記住了當時排名僅僅在200開外的中國女孩——袁夢。

    Part Two

    在短短的兩個月間,袁夢的世界排名隨著她一系列的優秀表現疾速上升。到達了個人曆史最佳的第149位。她在北京帶著腳傷拼下了一站50K ITF賽事的冠軍,並且在曼谷連續挑落了兩位TOP100的選手,包括印度新星、賽會5號種子Sania Mirza。

    今年11月,她又重回了去年令她嶄露頭角的故地——澳大利亞。當然,身份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她已不再是去年那個無名的小女孩,現在的她已經貴位連續三站ITF 25K賽事的頭號種子。

    在首站Port Pirie,袁夢遺憾止步于半決賽。

    第二站Nuriootpa,袁夢同樣進入了半決賽。在半決賽剛剛進行到中段時,袁夢又因爲在追趕一個回球時,扭傷腳踝,又一次倒了在場地上。很快她的教練沖進了場內。簡單處理後,袁夢又重返賽場。但是她的失誤開始增多,漸漸地她的雙腿完全不能奔跑起來。在嘗試未果之後,她才不得不離開了賽場。

    袁夢又一次倒下了,在許多高級別WTA賽事大牌球員退賽蔚然成風的今天,扭傷腳踝難道不是一個名正言順退賽的理由嗎?至少對袁夢不是!她沒有國家的資金支持,沒有高額的商業贊助。多拿到幾千的賽事獎金,意味著自己能夠多打一站的巡回賽。袁夢用每一次奮力的奔跑,每一次刁鑽的擊球,不輕易認輸的頑強意志,來掙得盡可能的比賽機會,借此來延續自己無悔的網球夢想。

    Part Three

    袁夢的Fischer網球拍僅僅在比賽時使用,平常訓練均使用國産球拍。

    袁夢不會入住賽事組委會指定的酒店,因爲費用對她過于昂貴。

    袁夢訓練發球的地點不會是某高級訓練場,而是住房的樓頂。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Alicia Molik眼中噙著淚水,不得不在衛冕蘇黎世公開賽的第一關便跟觀衆揮別時。她眼裏那晶瑩閃爍的液體也映出她對這片賽場的不舍與懷念。一年前,正是在這裏開始了她長達數月的輝煌戰績。

我們也不禁問:Alicia,你何時會擺脫傷病的纏繞,恢複健康的身軀?

Vestibular neuronitis,中文的學名叫“前庭神經元炎”,今年三月時,Alicia被檢測出患上了該種疾病,當時她的耳蝸出現了病發症兆。病毒會幹擾到病患的前庭神經,造成視覺和平衡感上的影響。Alicia也在訓練中出現了體力不支的情況,這一病症的複發率極高,因此Alicia不得不選擇暫別網球場,開始了漫長的治療過程。

在溫網前,她開始短時間的參加一些賽事,但成績並不理想。8月美網前正式複出後,Alicia Molik經過了一系列大小賽事上的低迷表現,在七個巡回賽事中僅僅取得一場勝利。此次作爲蘇黎世公開賽的8號種子和衛冕冠軍,在第一輪對陣塞黑好手Jelena Jankovic時,順利的以6比3拿下了第一盤,我們似乎重新看到了年初那個在網球場上飛速擊球、拼命奔跑、網前技術精湛的Alicia Molik。當第二盤又破掉對手一個發球局,讓在場對她抱以期待的觀衆看到她勝利的曙光時,她卻又再次被病魔折磨得不能繼續完成這短短的一小時左右的比賽。

“Alicia仍舊在頑強的跟前庭神經元炎做鬥爭!”
“她在參加紐黑文的比賽前已絕對的提高了在場上的移動能力,但是她只在那兒發揮了55%到60%的功力。”
“恢複她的健康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她的完全康複沒有一個確定的日期。即使在蘇黎世的賽場上,她也不能確定她已完全康複。”

以上的言論出自Alicia Molik的經理人Lisa Chaffey的口中,我們可能看出Alicia跟Lisa的無奈,但又對網球事業深深的眷戀。

當一年前,她在這裏的決賽戰勝Maria Sharapova時,她笑的是如此燦爛和單純。在此之前她剛剛爲澳大利亞奪得一枚奧運會女子單打的銅牌。那也許是她職業生涯中最甜蜜美好的一段時光。

但在今年的紐黑文複出時,一切都變得灰暗無光了起來。

她形容現在的自己:
“我現在眼前的房間是模糊的,我完全找不到平衡的感覺。”
“病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無疑的是我一直在盡自己全力去做我能夠做的。”
“但是我很懂得向前看,我總是去想那些積極的方面。我在尋找能讓我打得更好的方法,不管我是否康複。我的網球事業,地位高過這一切。”
“我現在不在網球場上,但我也不用在家中的沙發上一直坐著。這是一件好事,我現在身處瑞士, 我喜歡這裏的人們,這裏的食物,他們都帶著積極的因子。”
“現在這裏是一個問號,但是毫無疑問我的信心會回來的。”

經曆磨難也許是讓一個人成長的最好方式,但是Alicia已不再年輕,她的青春經不起消耗。
讓我們期待著Alicia Molik將這一個問號變成驚歎號的一天。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