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Dreams About Fashion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冷。

東京。

Beatles。

瘦削的模特。

極私人化的設計。

后拿破侖時代的剪裁。

Kurt Cobain的搖滾精神。

灰,黑色修身風褸或七分褲。

包容性的軍人,教堂和東岸元素。


有宮下貴裕(Takahiro Miyashita)的Number (N)ine從來好像就只屬于他一個人的。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Aug 22 Wed 2007 05:48
  • 0086



電郵索取《0086》試刊號

《0086》是一串數字,也是一本雜志。

《Lodown》雜志主編Sven Fortmann說過:“一本好的雜志應該觸動你的五髒六肺。它能挑戰你對圖像與文字的辨別力,它是生活中額外的甜品。嗯,我知道,經濟不景氣,大家都要謹慎行事。但是你知道,人們總會告訴你現在諸事不宜,因爲大部份人還是擔心改變。

現在的雜志與以前一樣:不酷、無聊、空洞、沒有說服力,無趣……很難做出什麽改變,除非你能夠對這個已經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市場提出自已的觀點:獨特的自我的觀點。”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編輯就是剪刀加槳糊的組合工作,而今天就是GOOGLE加百度而已,設計僅僅是操作PageMaker、Photoshop、Adobe的熟練工罷了。

我們不是在做一份粗加工的雜志,任何一個好的雜志都得有靈魂,靈魂只能來源于自我的塑造,獨立的立場,風格的堅持。
“文化就是人在生存所需之外的一種風格”,而風格正如喬治.阿瑪妮說過一句很妙的話:風格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的奢華!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你會發現我們視雜志風格如生命,沒有比保持風格更重要的事情了!

爲什麽一個時尚雜志的主編會穿的像個美發店的夥計;爲什麽某個打造藝術概念的高尚社區裏會用在農貿市場常見的最濫俗窗簾;爲什麽某些酷評人看起來像個居家中年男?爲什麽中國幾乎所有的雜志都恨不得把所有的標題都擺上封面?

如果有可能,我們希望David Carson做我們的美術總監,你也可以理解爲這本雜志的美術風格是在向他致敬,雖然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風格跟他並不一樣。
這份致敬名單裏面還包括:Fantasmas工作室。

中國所有的雜志在開例會時,最大的主題永遠都是市場。每個雜志的頭頭腦腦都被市場搞得暈頭轉向,在他們看來,讀者永遠只配用最低端的制作和最無腦的奢華搞定,他們永遠只能接受最大衆化的東西,只配塞給他們一堆最乏味的文字和最平庸的圖片。他們憑什麽以爲能代表讀者?他們何時又真正了解過讀者?

雜志首先是一份有傳播價值的讀品,而不是流水作業的快速消費品!現在中國的主流雜志每月只是在生造一些執行不夠的專題概念,爲那些空洞的大專題疲于奔命。跟那些大而不當的電影大片一樣,中國雜志除了缺乏真正好的內容,還缺乏一個有頭腦的內容設計。

我們崇尚個性和多樣性,個性導致多樣性,多樣性是讓這個孤獨星球更有趣的惟一方案,“爲什麽大家非要變得這樣單一不可呢?”

從工業化、電腦化,網絡化,到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人類一直在走向物質化,我們與讀者一同體驗這種物質化的快感,也質疑這種過度的物質化。

這個時代最酷的人首先就是會及時質疑外面發生的事情,這種不苟同的態度是真正的創新動力。

“集體的平庸正在扼殺原創力和個人天賦,要使人類在生活上和性格上都盡可能多樣化,就必須保護每一個人。”面對無情歲月的壓制,我們在一天天變老,但心可以是新鮮的。

向遠處看!如果眼睛自由了,頭腦便是自由的。自由就是嘗試做你不敢做的事情。

我們認爲這個時代名符其實的偶像是斯蒂文·喬布斯、Richard Branson、Nigo、Quentin Tarantino、周星弛、王家衛、王朔、Shunji Iwai、Terry Jones、馬科斯。而卓別林、Andy Warhol、Akira Kurosawa、Steven Spielberg、Allen Ginsberg's、Jack Kerouac、杜尚、李小龍則是我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一直向前走,偶爾也往後看。

我們希望每一種商業機器都能夠更好的爲人類服務。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很留意來自瑞典的設計師 Johan Lindeberg的個人品牌 J.Lindeberg。
 
"a new level of luxury and personal expression" 這是在本季Collection里提出的新Slogan。

設計師想表現出"法式藝術家與上世紀80年代的曼徹斯特風格"。

簡潔的黑灰,搭配少許的深綠,便構成了這一場秋季發布會的主題。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欄作家David Kaufman向愛旅遊的讀者推介了今年最IN的新酒店跟景點,它們是:
1、Le Sereno, St. Bart's  聖巴特島 加勒比海

More imformation:www.lesereno.com

2、Lunuganga, Sri Lanka  斯裏蘭卡

More imformation:sunhouse@sri.lanka.net

3、Llao Llao Hotel, Bariloche 阿根廷

More imformation:www.liaoliao.com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18個島嶼組成的Faroe islands(法羅群島)。坐落于冰島和蘇格蘭之間的北大西洋上,隸屬丹麥統治。

全年氣候偏寒冷,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最高氣溫不超過15℃。

島上生長著大量原生態的綠色植被,皓爽皚白的山頂積雪,遨遊天際的海鳥……。一切關于這裏的描繪都是旅遊者的夢寐之地。

加上自己是一個音樂販,所以每逢夏季的音樂節也讓我欽羨不已。

攝影家Ana Korbar對這裏的描述是:“Whethere sunshine and clear sky or mist coming over the land, the Faroe Islands are a very special place.”

隨我一起來欣賞Ana Korbar鏡頭下的Faroe islands: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訝的發現香港品牌www.izzue.com跟Justin Timberlake竟然推出Crossover作品。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x and art are the same thing.” 這是畢加索的一句名言。

紐約畫家Ghada Amer的作品就自然的把這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

看似雜亂且無序的線條雜糅,各種色調的盲亂下卻隱藏著最初的圖畫。也許這種隱諱的表

現創作初衷的方式更能爲大衆所接受,也給作品本身蒙上一層夢境的籠罩色彩。

Ghada Amer最新作品的展覽即將在紐約Gagosian畫廊展出,名字叫“Breath Into Me”。

在展覽進行前,她還不失時機的抛出一番有女權主義傾向的言論。

爲吸引更多的男性激進分子在Gagosian畫廊門口抗議?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微有光。延至暗海。

呼吸均勻。軀體失重。

夢境酣睡。抑或迷魇。

雙手環抱。迎接新生。


Reborn from deepest ocean……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喜歡一本香港雜志:《Milk》。

躺在書攤上的它首先吸引我的是封面設計,雖顯然還是沒有擺脫香港時尚類雜志“ALL STAR COVER”的俗套,但貴在有新意,富有設計概念感。

雜志內容包羅萬象:衣物、電器、夜店、攝影、藝術、家具、飾物、音樂、電影……。一應俱全。關心年輕人關心的事物,提供年輕人渴望得到的訊息。不僅如此,《Milk》也是香港雜志中少有具有人文氣息的讀本,在香港這個商業思想不斷充斥著人們大腦的巨大熔爐中,竟讓我也覓得這樣一本關注社會問題和年輕人精神層面的時尚雜志。

當然讀者群也是偏年輕化,大概在2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人們總是熱愛用各樣手段獲得外界的一切信息,對未知事物有無限的渴望,他們是敏感而最具潮流觸覺的一群人。《Milk》就恰好是這類人的止渴之物。

不足的是雜志印刷的紙張有些單薄,很難找到一種閱讀的質感。當然對一本僅僅10文左右的低價位時尚類雜志,真是有些過于苛求了。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周全球曆史最悠久的廣告公司JWT(智威湯遜)宣布風靡了近段時間的"Metrosexuals"即將被"Ubersexuals"所代替。"Ubersexuals"這個單詞是在Marian Salzman, Ira Matathia 和 Ann O'Reilly 共同創作的新書《The Future of Men》中首先使用的。
"Ubersexuals"更具有男性氣質,對生活積極。自信、有領導能力、熱情是他們必備的性格特征。他們不會存在對女性的偏見和情感的空虛。他們不會忽略除了啤酒、體育、速食和運動鞋之外的其他事物。與"Metrosexuals"所提倡的中性化不同,"Ubersexuals"是一種對男性更純粹本質的回歸。
JWT公司還列出了10個"Ubersexuals"的代表人物,他們是:
1. Bono
2. George Clooney
3. Bill Clinton
4. Donald Trump
5. Arnold Schwarzenegger
6. Barack Obama
7. Ewan McGregor
8. Pierce Brosnan
9. Guy Ritchie
10. Jon Stewart

同時,JWT公司的執行副總裁,也是"Ubersexuals"這個單詞的發明者之一Marian Salzman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了"Metrosexuals"們不對勁的地方:

1. David Beckham: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overdressed, even if you're three-quarters naked. And David in a sarong will be permanently etched in our brain as just that.”

2. Jude Law: “He excused his infidelity with a counterattack—Sienna just wasn't fulfilling his needs. He's self-focused, and a lot less strong than we realized.”

3. Orlando Bloom: “It's hard to nail a reason why, but somehow he's just too pretty.”

4. The metro hetero formerly known as P. Diddy: ”However, good news: There's room for him as the uberDiddy, the Donald Trump of the urban scene.”

5. Robbie Williams: “This is an unfortunate punishment for being on an Elton John track.”

看了他的解釋,相信大家都要會心一笑。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ean-Michel Basquiat。這個天生的繪畫者。
用色彩顛覆世界的黑皮膚男人,在紐約繪畫界這個白人占據絕對主導的圈子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960年生于一個中産家庭,成長在紐約布魯克林街區,擅于街道塗鴉。不管愛它或厭惡它,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的布魯克林人都必須適應牆面上被塗鴉得絢爛的顔色。Basquiat也不例外,而兒時的這一經曆爲他走上繪畫道路打下了奠基石。

概念性藝術技法,如繪畫。在嚴肅的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被設定各種標准模式。而Basquiat用彩刷、油漆溶解了這一標准。他不是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所以他的筆法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甚至是雜亂無章的。他大多數選擇使用丙烯酸酯和油漆塗抹在帆布材料上作畫。Basquiat自己創造了各種新奇的繪畫方式並從未停止嘗試。但他的視角卻清晰的停留在用結構表現政治和社會現狀上,作品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因此在當時喧囂浮躁的繪畫領域帶來一陣新的反思風潮。他的非學院風格繪畫作品也陸續進入了紐約, 洛杉矶, 蘇黎世和羅馬等地的藝術博物館。

1988年。Basquiat因攝入海洛因過量而直接死亡。而我在同年來到這個世界。

1992年New York's Whitney Museum舉行了他作品的回顧展。爲緬懷這個英年早逝的顛覆性黑人藝術家。

爲何總是有偉大的人與我擦身而過。分隔在兩個不同的時代?

下面是Jean-Michel Basquiat于1982-1984年的部分畫作:

More about Basquiat:::URL::http://www.basquiat.net/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的Comme des Garcons今次在巴黎的男裝發布貫徹了“real rock 'n' roll”的精神,掀起一股搖滾的視覺風潮。設計以黑、白、灰爲底色,采用大量鮮亮色塊的組合拼接。相似的花飾圖案的重複制造出一種視覺上的錯亂與嬉皮。剪裁也承襲了一貫的寬松而舒適的手法,只是Outfit比以往更加的收身。所以不必擔心像Dior Homme那樣,只供少數瘦削人士所擁有。
設計中也當然不能少了經典的黑白搭配出的簡約力量,以及出席正式場合的正裝系列。不過都早已湮沒在一片無垠的花之海之中。


花天走地在都市中,嬉戲到下世紀仍未夠。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ve>
Give me your time and I will take u to the top.
Living a life like a rocker,no stop.
Give me your time baby.
Give it to me baby now.

Just give me your time and I will take u to the top.
Living a life like a rocker,no stop.
This is your dreams baby, right?

Move move move into the future everybody.
Move move move into the future everyone.
Let's move move move into the future everybody.
Move move move into the future everyone.
                         

 

來自DIESEL2005年Spring/Summer“THE FUTURE---a musical to believe in”爲主題推出的系列的主題音樂歌詞。該系列官方網頁的背景音樂即是這首輕快的Brit-pop風格的<Move>。

一場盛大而荒誕的街道音樂劇,年輕的人們不停的演繹著屬于過去與未知的舞步。他們當中有來自未來的少女、年輕的英雄、都市裏的英俊男孩、來自古老城堡的公主、來自JUNE星系的黑人卷發女孩……
用舞步延續青春,抵達新的未來。

一直迷戀這個意大利品牌的廣告設計,總是帶給人眼前一亮的感受和奇幻斑斓的氛圍。
“Let's move into the future everyone!”
 
http://www.diesel.com/thefuture

ch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